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疫情催化之下,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逆势增长,备受资本青睐,同时,监管政策的明晰和收紧为行业控住了“火候”。
在盈利模式未明晰、群雄混战的态势中,互联网企业的价值空间究竟在哪里?总的来说,从各企业的探索方向来看,有四方面明显转变:资源链接由线上转向线下,服务范围由医疗拓展至大健康,创新重点由“药”转向“医”,引流通道由重渠道转向重内容。
现状
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逆势增长
多企业启动上市
中国互联网协会2021年7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显示,2020年,中国互联网医疗健康市场规模达到1961亿元,同比增长47%,报告预测,2021年,中国互联网医疗健康市场将达到2831亿元,同比增长45%;大健康产业整体营收到7.4万亿元,同比增长7.2%;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突破650亿元,同比增长18.6%。
同比增长47%,这个增速超过了网络音视频(44%)、云计算(33.6%)等其他互联网产业,在2020年可谓惊艳。
资本市场也青眼有加。2021年,互联网医疗行业大额融资频现,头部效应显现。据动脉网《2021互联网医院行业报告》,从2020年8月至2021年9月,互联网医院领域一级市场共有16起融资并购事件,总融资额达234亿元人民币,约一半的融资处于C轮及之后,其中,发生在2021年的有圆心科技、微医、叮当快药、康爱多、好心情的多项融资并购。
2021年,互联网医疗行业迎来一波上市潮,微医、叮当快药、智云健康、圆心科技先后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医脉通成功上市香港联交所。
政策
监管政策进一步明晰
行业红线渐显
资本市场的高歌猛进中,互联网医疗行业监管政策进一步明晰。
2021年一开局,“规范发展”就成为互联网医疗行业政策面的主基调。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互联网+医疗健康”第三年被写入,用词是“规范发展”。
互联网医疗在2018年拿到正式“准生证”(即《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等3个文件出台)后,在互联网上进行常见病、慢性病的复诊被明文许可,相关的管理、监管办法也有了框架和制度设计。在此后数年间,我国互联网医院数量迅速增加,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各种新问题和争议点,亟须监管办法来进一步明确、划定界限,例如,关于“复诊”的界定,关于互联网首诊能否放开,关于网售处方药的合规问题等。
2021年11月,上述问题在新公布的《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中有了答案,互联网首诊仍未开放,目前只允许在线上进行复诊,但同时对复诊如何判断有了更明确的规范,即,将判断权力交给接诊医生,医生需要从患者处拿到相关证明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