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任晓宁“五一”小长假前夕,王锋在深圳工厂车间里连轴转,只在打车时才有一点空闲。他曾经是BAT大厂员工,创办过一家被百度收购的在线教育平台,现在的身份是秒新公司CEO,这是一家做加湿器的硬件公司。
4月初,曾担任过腾讯广告平台部T4总监的付强,在演讲台上和健身教练一起身姿舞动。他的新身份是FITURE联合创始人。这个团队的成员此前都是互联网从业者,现在,他们专注的方向,是一款瞄准运动人群的智能健身镜。
身份变换更多的,是投资人。李成东今年3月办了一场新消费主题的大会,他担任过腾讯、京东电商战略分析师,自己创业做电商天使投资人,现在,“VC(风险投资)都不投电商了,我就跟着过来了。”他的新title是海豚社创始人,转向新消费,他把自己的换赛道称作“清零重启”。
曾经投出过滴滴、饿了么、ofo等知名互联网公司的朱啸虎,现在出来“站台”的项目是新消费。在2014年将公司主方向定为移动互联网的GGV,今年出手的绝大部分都是消费、医疗、企业服务。互联网大厂腾讯,除了游戏之外,今年投资最多的是消费品牌。互联网后起之秀字节跳动,也已经投了7个新消费品牌。2021年第一季度,热钱涌入市场,但其瞄准的互联网项目远不如其他项目多。
“投资圈比媒体的意识早七个月,媒体比大众早七个月,等到大众都意识到的时候,市场已经变天了。”一位投资人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说。
头部机构投资风向变了
互联网项目受冷落,李成东感触最明显的是去年下半年。他此前最擅长的互联网电商项目,去年下半年后,不仅没人投,看都很少有人看了。“我做FA业务(先进行项目孵化,再负责跟进后续融资来获取FA收益),当然要跟着VC走,”提到转型原因时,李成东告诉记者,即使清零重启,也得换赛道。去年至今,他用学习的心态,在全国各地组织了40多场饭局,与人交流做消费品的经验,“换赛道了,得要学习”。
互联网流量红利殆尽的当下,疫情进一步助推了大公司成长。大公司更大,意味着中小公司更难出头了,VC也更没兴趣给他们钱了。
投资机构并不缺钱,甚至钱更多了,一家头部FA公司今年一季度前所未有的忙碌,促成的项目同比倍数级增长,但他们并没有看到好的互联网项目。华创资本消费投资负责人余跃做天使到B轮的早期风险投资,他经历过2013到2017年移动互联网的黄金时期,现在这个赛道不再热门。他之前的主赛道是消费互联网,去年至今,传统互联网公司他一个都没投,出手的项目,已经变为了消费品牌、出海和教育。
互联网项目风险也越来越大。今年年初,声音社交火爆,曾有不少投资人关注,但好景不长,多款APP被下架,这个赛道现在沉寂了下来。去年上半年,大型机构们还曾热衷投社区团购,但这个行业又被指责“只看得见路上的6便士”,现在也冷静了许多。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消费。去年下半年至今,理想、小鹏、悦刻、完美日记、泡泡玛特接踵上市。泡泡玛特上市,投资机构创业工场投资回报率高达1450倍。完美日记3年估值上涨40倍,也是个标准的风险投资好故事。这些新消费项目,赚钱能力不亚于互联网。投出过拼多多、美团、滴滴的头部机构,现在已经一窝蜂扎进了新消费。
记者盘点今年一季度,曾经热衷于互联网项目的头部投资公司动向。参与过中国过半互联网独角兽公司的早期投资机构IDG,今年被披露的投资有20多次,包括生物医药、SAAS、芯片、美妆等。投出美团的红杉资本一季度投资近30次,主要是医疗及海外互联网项目。专注于TMT行业且投出拼多多的高榕资本,最新一个投资项目是零食连锁品牌,且对兰州拉面很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