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成就很大,但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苗圩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发表了如上演讲。从中国工程院发布的《2020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以及2012-2019制造强国发展指数的连续变化看,这一问题的确客观存在。
在国际上,“规模发展”“质量效益”“结构优化”和“持续发展”等是评价制造强国的四个一级指标,中国在“规模发展”指标项中连续7年保持第一位,领先其他国家。与此同时,我国已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对世界制造业贡献比重接近30%。
如果剔除“规模发展”,从“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三项数值总值看,中国较2012年仅略有提升,在各国中的排名从第7位升至2019年的第6位,指数但仍处于50左右的水平,居于全球制造强国第三阵列;与德日(90)的第二阵列水平、美国(130)的第一阵列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数据来源:中国工程院院制造强国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2020》)
继德国工业4.0的提出,中国也确立了“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其根本在于通过数字化转型,提高工业制造水平。
国内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也给出了工业互联网基本的内涵,就是以机器、原材料、控制系统、信息系统、产品以及人之间的网络互联为基础,通过对工业数据的全面深度感知、实时传输交换、快速计算处理和高级建模分析,实现工业制造水平进一步优化与升级,彻底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且通过10年的努力,使中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如今我国产业互联网的实现,任重道远。过去 20 年,中国的消费互联网服务已基本覆盖用户需求全场景,人与人、人与服务的广泛连接基本实现。但同时,大量的“物”与“服务”并没有完全数字化,“人与物”“人与服务” 的连接也不够,产业上下游间的连接缺失,导致消费端的数据及反馈无法在供给端形成有效反应。另外,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和水平都比较低。
据艾瑞咨询《2019-2020年中国产业互联网指数报告》显示:中国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指数偏弱,尤其是最为核心的环节之一“研发设计”的渗透率更是低于5%。
这就要求产业互联网企业,推出可以解决更多产品研发设计的工具和平台,将开发者、生产者、使用者,将知识、技术、信息和创意转化成为产品和服务,对产品的功能、体验、价值等进行优化,对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管理,从经济、社会、环境及伦理等方面给予正面回应和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