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当人们对于产业互联网的认识变得深入,一幅全新的画面正在徐徐展开。以往,人们所认为的产业互联网,依然是互联网式的,即产业互联网对于产业的改造,如同消费互联网时代对于用户的改造一样。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玩家属于第三方,它们并不参与到行业的实际运作过程当中,仅仅只是充当撮合和中介的角色。
曾经,人们认为的产业互联网的内在逻辑,其实与消费互联网的内在逻辑并无不同。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在产业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更多的玩家们关注的是如何尽可能多地获取B端流量,如何尽可能多地对B端进行改造。于是,一场以B端流量为主战场的流量争夺战,由此开启。
无论是在零售领域,抑或是是在金融领域,这样的场景总是一遍又一遍地上演着。不得不说,通过将流量的对象从C端转移到B端,的确是可以获得一定的发展空间的。然而,仅仅只是改变流量对象,而没有改变玩家们的角色和定位,纵然是再绚烂的发展,都只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
于是,我们看到了以新零售、新金融为代表的一系列概念的转瞬即逝。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不难看出,仅仅只是以流量的思维和平台的逻辑来看待产业互联网,来寻找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和方法,并不能够获得长久发展。跳出流量的逻辑,以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产业互联网,来寻找产业互联网的破局之道,才是关键所在。
流量,并非产业互联网的关键
单单透过产业互联网的字面意义,我们便可以非常明显地感受到,产业互联网,其实是与互联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于是,很多的玩家便想当然地认为,所谓的产业互联网,完全可以套用互联网的那一套。于是,在产业互联网刚刚开始的时候,很多的玩家仅仅只是将其看成是他们获取新的流量的工具和手段。
无论是新零售的人、货、场三种要素的重构,抑或是新金融的对于传统金融的赋能和改造,始终都逃不脱流量的影子。尽管这种方式的确可以给玩家们带来一定的发展空间,但是,仅仅只是将其看成是产业互联网的全部,那么,所谓的产业互联网势必再一次走入到互联网的死胡同里。
笔者认为,在产业互联网时代,流量并不是关键所在,甚至可以说,流量是消失不再的。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判断,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在产业互联网时代,并不存在消费互联网时代的类似第三方平台那样的存在,无论是对于产业玩家来讲,还是对于互联网玩家而言,它们都是产业的一份子,他们都是构成产业的一个部分。
当产业与互联网之间的界限逐渐弥合,那么,所谓的第三方,其实是不复存在的。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虽然我们依然会看到这样那样的流量,但是,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式的流量是不复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依然将流量看成是产业互联网的关键,势必会将其带入到流量的陷阱之中。
跳出流量的牵绊,真正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待产业互联网,才能真正将它的发展带入到全新的阶段。笔者认为,在产业互联网时代,其实是一个去流量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真正驱动行业发展的,不是流量的多少,而是对于产业改造能力的高低。
对于任何一个玩家来讲,只要能够对产业进行改造,只要能够对产业进行升级,只要能够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纵然是没有流量上的优势,依然是可以获得发展的。因此,当我们在看待产业互联网的时候,需要跳出流量的牵绊,真正站在产业的角度来思考和看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握产业互联网的精髓和原始奥义。
流量之外,才是产业互联网的蓝海
当流量不再是产业互联网的关键,我们需要找到的是产业互联网的新蓝海。可以肯定的是,在这样一片新蓝海里,我们将会得到远比以流量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多得多的想象空间。以此为开端,我们才能真正跳出互联网式的发展怪圈,真正进入到产业互联网的美好时代。
产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如果寻找产业互联网时代的新蓝海的话,产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无疑是最不可忽视的那一个。在这个时代,谁能够将产业与互联网两种元素实现深度融合,谁能够让产业与互联网真正融为一体,谁就能够把握新的发展红利。
正是因为这样一个原因,我们才看到了以阿里、腾讯、京东为代表的头部互联网公司,开始了一场融合实体的新发展。从本质上来看,只有当这些互联网玩家在产业的升级与改造上找到了着眼点,它们才算是找到了产业互联网时代继续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们才能继续享受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红利。否则,它们依然仅仅只是一个以流量为终极追求的存在,等到流量红利完全不再,它们的发展同样也将陷入死胡同。
不断地找到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方式和方法,不断地确立自身在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过程当中的角色和地位,才能开启新的发展。以此为开端,产业互联网才能从一个以流量为终极追求的存在,蜕变成为一个告别流量,真正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融为一体的存在。只有这样,新的产业才能产生,互联网才能得以重生,新的发展才能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