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动态
全部 1602 公司新闻 0 最新签约 10 行业动态 442 档案库 1135

中文互联网的“禁欲复兴”

时间:2022-02-19   访问量:1773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塔门(ID:DT-Tamen),作者:张晨阳,编辑:王朝靖,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继嗑 CP 风潮之后,年轻人又开始了“戒断嗑 CP ”。



在豆瓣“嗑 CP成瘾戒断”小组,三千多人聚集在一起,试图通过学习理论、外界监督等方式让自己对曾经嗑生嗑死的 CP “下头”。



有人依靠转移注意力的方式,眼不见为净,“兴趣转移,本质上是找东西杀时间。”



有人从行业分析,“偶像行业像一只巨大的生物,以人类的欲望为食。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渴望,得不到的爱,都可以在幻想中实现。”



还有人从心理学的角度戒断,“你的理由没集中在事物的善良之上,而是集中到了虚荣上。你不受人性所雇佣,而是受到你自身的利益所支配,你不为事情的完成而奋斗,而是去争取普遍认可和如何保存自己的优势。”



从前,“杀了我,给我的 CP 助助兴”是无比要紧的事情,如今,戒掉对 CP 的瘾,成了最迫切的事情。



互联网上的“禁欲复兴”



纵观整个社交网络,戒断嗑 CP 的这股风潮是其实是新瓶装旧酒。



YouTube 和 B 站上,年轻人打卡戒断多巴胺,挑战零社交媒体的生活方式;豆瓣上,人们忙着消费主义逆行、下单前冷却;小红书上,俊男靓女则致力于与食欲做斗争,油脂、糖、碳水统统都是敌人……



从衣食住行到社交媒体,从食欲到物欲到爱欲,年轻人试图以各种方式对自己的欲望进行解构和节制。



在物资过剩的当下,年轻人正在对消费进行集体大反思。这个时代里,“购物狂”是被鄙夷的,“禁欲达人”是被膜拜的。豆瓣上的年轻人擅长引用《第四消费时代》,张口即是三浦展、让·鲍德里亚。



一种流行观点是,欲望不来源自己,而是被资本创造出来的。买买买、换换换、扔扔扔,全是消费主义的陷阱。



小红书上的博主们则擅长为食欲制造一系列恐怖名词:《糖瘾检测,“糖瘾症”的 8 种表现》、《3个月解除“碳水脑”、重建你的大脑》……



然后用具体的数字告诉你,忍住食欲这一人类生理本能,能达到多么伟大的成就:《生酮 30 天,我的身体发生了惊人变化》《拒绝甜品之后,我的人生开了挂》……



而从科学的角度,欲望被解释为某些激素的分泌和刺激:多巴胺,一种大脑中的神经传导物质,可以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多巴胺不会直接令我们快乐,但会让我们更强烈地去追求快乐,也就是——欲望。



在这一原理的基础上,互联网上流行戒断多巴胺的挑战实验:远离一切可以带来快感的刺激。戒色、戒酒、戒甜品、戒短视频……



在视频博主们的“科普”下,“快乐”这件事被划分等级,形成一个“快乐鄙视链”看书、健身获得的就是高级的快感,刷短视频、打游戏则是低级的快乐、罪恶的堕落。



禁欲的快乐是高级的快乐,禁欲系的妆容是高级的妆容,禁欲色的家居是高级的家居。



总之,互联网上相当一部分人正在参与这场“禁欲复兴”,仿佛回到了宗教时代,欲望被前所未有地审视、检讨。



禁欲的尽头,层出不穷的麻烦



尽管有人通过这种苦行僧式的生活,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减肥成功、学业有成、或者戒掉了最爱的 CP ,从此看破饭圈红尘。但也有人在这条路上一直摇摇坠坠,最后陷入另一些麻烦。



戒掉一种瘾,却产生了另一种瘾。



有人成功戒断了嗑CP ,却开始沉迷于刷豆瓣小组。



有人禁掉了对食物的瘾,却开始对健身上瘾。



这可不是什么好事,研究表明,健身上瘾与进食障碍密切相关,而进食障碍最常见的诱因就是对食物、体重和体型的过分关注,从而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



2019 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在经常锻炼的人群中运动成瘾率为 3% 到7 %,而学者Mia 的研究团发现,饮食障碍患者中,则有39% 到 48% 的人承受着健身成瘾的折磨。



在健身成瘾爱好者中,16.1% 饱受进食障碍的折磨,这一比例是普通健身者的 8 倍多。



现在的低欲望,是为了实现以后的高欲望。



还有更多的人,如果去探究他们“禁欲”的真实目的,就会发现这根本不是什么自律什么信仰,而是“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当下的节制欲望、自律生活,是为了以后可以更爽地实现高欲望生活。



这种模式有点像“禁欲系明星”被人喜欢的原理,吸引人的并非清心寡欲的帅哥美女,而是因为“反差”和“延迟满足”带来的更猛烈的快感。



所以,现在不吃巧克力是为了以后可以没有心理负担地吃巧克力,现在努力工作是为了以后可以躺平摆烂再也不工作,现在抠门省钱是为了以后可以肆无忌惮地花钱,现在自律是为了以后可以光明正大地不自律……



“低欲望”不过是走向“高欲望”的手段,“自律”则是通往“不自律”的垫脚石。



过程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只有结果。



网友@望山云雾688如此评论:“不自律的成功人士,哇这个人好厉害,就是天才,随随便便就能成功。自律的成功人士,这么自律怪不得这个人会成功,功夫不负有心人。”



也翻译为:最佩服的两种人,一种是生而贫穷但成功拿冠军的人,另一种是生而富裕但成功拿冠军的人。



禁欲的尽头,是流量和消费。



另一方面,深谙人性的商家和自媒体,也绝不会放过从“禁欲达人”们身上薅羊毛的机会。



流量是第一步,消费是第二步。



在“戒断多巴胺”火遍网络之后,很快就被人扒出了科学错误,“戒断”一词就和小报消息上爱用的“禁止”“千万不要”相似,强烈的否定性信号最容易吸引人们的目光,然而,其中的噱头大于科学事实。



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临床精神科教授卡梅伦·西帕也曾在一篇博客文章中指出,《时代周刊》错误声称“多巴胺戒断基本上是对所有事的戒断”。



“多巴胺只是一种解释成瘾过程如何被强化的机制,能用来做一个吸睛的标题。但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它。”



讽刺的事情发生了,这个名称本身指的是一种设计来“削弱注意力经济”的实践,然而它的使用和流传,却依赖于它反感的方式——用标题党来吸引你的注意力。



在消费上也有相似的吊诡:那些因为节制住了欲望而省下来的钱,最后又通过另一种方式花掉。



自律生活还没开始,先花钱把排场做起来:买课、买药、买装备、请人监督……



无论结果如何,但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如果不花点钱,还真没有办法开始。”



个人的欲望,还是困在系统里的欲望



所以,我们为什么总有这么多“该死的欲望”,克制不住、或者容易对事物上瘾就是自控力低下吗?



美剧《成瘾剂量》,给出了这样一种视角:制药公司推出了一种名为奥施康定的止痛药,这种药本身具有成瘾性,但在广告、专家和刊物中,都宣扬药物没有成瘾性,只是在服用期可能会有“假性成瘾”的症状。于是,制药公司、广告商、乃至科学界联合谋划了一个大骗局,成瘾者被塑造成自控力低下、狂热、自私、自作自受的形象。


上一篇:互联网大厂投资转向:创业公司以后卖给谁?

下一篇:美国家税务局:美国纾困款被骗超18亿美元,作案手法五花八门

未查询到任何数据!
-->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咨询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