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动态
全部 1602 公司新闻 0 最新签约 10 行业动态 442 档案库 1135

告别不当操纵 互联网算法推荐“戴紧箍”

时间:2022-01-24   访问量:1241

影响网络舆论、大数据“杀熟”、诱导沉迷……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算法的阴暗面开始暴露。如今,这些问题将迎来严苛的监管。1月4日,国家网信办等多部门联合修订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发布,提出不得利用算法推荐影响网络舆论,不得利用算法杀熟等要求。

  “杀熟”或成过去式

  从内容来看,对比征求意见稿,正式发布的《规定》共35条,增加了5条内容,涉及信息服务规范、用户权益保护等方面。今年3月1日,《规定》将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个互联网信息服务领域具有针对性的算法推荐规章制度。

  何为算法推荐?《规定》首先给出定义,是指利用生成合成类、个性化推送类、排序精选类、检索过滤类、调度决策类等算法技术向用户提供信息。

  其中,算法推荐信息服务提供者扮演了重要角色。《规定》明确,利用生成合成、个性化推送、排序精选、检索过滤、调度决策等技术,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平台,都归为算法推荐信息服务商。

  一直以来,算法是效率的代名词。算法根据用户的年龄职业、兴趣习惯、消费水平等特征绘制不同的画像,从而在海量信息中精准甄别,把用户一心想看的信息、接受需求的服务直接推到用户面前。出行、网购、娱乐,这些渗透进日常生活中的算法推荐应用让用户感受到了便捷。

  但不知何时起,算法的发展开始变味了。与精心推荐随之而来的,是价格垄断、大数据“杀熟”等用户最常吐槽的问题。

  “打车软件上同样的起始地,不同设备价格却显示不一。”“根本不感兴趣的商品,不小心误点进去,之后却频繁出现在推荐界面,甚至出现了‘贴心’的跨平台广告。”网友吐槽的经历看似五花八门,却又大同小异。

  “几乎所有的网络公司都是由算法操纵的,区别只在于算法的先进程度。”北京高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源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简单而言,算法推荐能够通过一系列专业的数据计算产生内容,进而影响人的思维乃至行为。

  针对上述问题,《规定》要求,不得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利用算法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这也意味着,利用大数据“杀熟”或将成为过去式。

  不得影响网络舆论

  大数据“杀熟”是看得见的操控,而算法推荐失控带来的问题远不止如此。

  “不得利用算法实施影响网络舆论、规避监督管理以及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规定》明确的一系列细节中,“不得影响网络舆论”格外显眼。

  算法控制下的榜单就是舆论被算法影响的典例之一。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当前在诸多资讯信息及短视频平台,引流限流、操纵榜单已成为内容呈现的常规操作。

  对此,《规定》指出,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不得利用算法屏蔽信息、过度推荐、操纵榜单或者检索结果排序、控制热搜或者精选等干预信息呈现,实施影响网络舆论或者规避监督管理行为。

  “针对算法推荐信息服务提供者进行管制还是很有必要的,要明晰哪些是国家规定范围内的单位,哪些不是,防止别有用心的人狐假虎威,利用公共资源达成私人目的。”自媒体从业者姚女士坦言。

  除了不经意间通过榜单等形式诱导思维、通过大数据“杀熟”影响行为,对于互联网弱势人群,诸如未成年人、老年人群体,算法的影响也更直接深入,比如短视频平台利用算法接连不断推送令人上瘾的视频,而不法分子则钻空子诱导老年人落入消费陷阱。

  对此,《规定》也作出了明确规定,不得利用算法推荐服务诱导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应当便利老年人安全使用算法推荐服务。应当建立完善平台订单分配、报酬构成及支付、工作时间、奖惩等相关算法。

  扩展到所有群体,《规定》在用户权益保护方面明确了相关要求,具体包括保障用户算法知情权及选择权,告知用户其提供算法推荐服务的情况,向用户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便捷地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


上一篇:华为P50 Pro评测:华为仍然是行业的“大哥”

下一篇:陪伴火炬迎冬奥!“我是火炬网络护跑手”主题活动发布

未查询到任何数据!
-->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咨询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