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归根结底,元宇宙也好,智能企业也罢,无外乎是互联网公司业务触顶后,在资本市场讲的又一个“马拉松故事”。
作者丨天宇 编辑丨坚果
来源/螺旋实验室(ID:spiral_lab)
转眼间,2021这个数字正式成为历史。
在适应了两年的疫情常态化后,各行各业的业绩终于有序反弹。以电影行业为例,国家电影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电影总票房为472.58亿元,同比增长超131.46%,稳居世界第一。
不过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的互联网行业在2021年却没有重现往日的辉煌。相反,裁员、股票大跌、巨额罚款等负面事件,成为过去一年中国互联网行业屡见不鲜的“主旋律”。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本文我们就通过五个关键词,复盘2021年中国互联网行业,看一看深陷泥潭的互联网巨头们,到底做错了什么以及将会拿什么作为救命稻草。
01
反垄断
互联网行业降温,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此前过分膨胀发展而引发的涟漪。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开始,大部分传统的互联网公司在转型的过程中,也开始追求打造所谓的“生态”。
然而随着巨头的触手越伸越长,不可避免的,就会出现垄断问题。比如,自2015年开始,阿里就依仗淘宝的流量,胁迫商家进行“二选一”。而在商家数量上相对处于弱势的的京东和唯品会,就分别于2015年和2017年,抵制阿里的“二选一”举措。
为了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创新,自2020年末开始,有关部门就开始着重审查互联网公司的垄断问题。比如,2020年12月,市场监管总局就依据《反垄断法》对阿里在中国境内网络零售平台服务市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进行立案调查。
本以为阿里只是监管的个例,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2021年,整个互联网行业都开始风声鹤唳。
2021年4月,因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阿里巴巴被处182.28亿元巨额罚款;10月,美团也因“二选一”,涉嫌垄断行为被罚34.42亿元;11月,百度、阿里、京东、腾讯等互联网企业又因未依法申报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而被行政处罚50万元。
调研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本年度市场监管总局共做出118起反垄断处罚,其中89起涉案主体为互联网企业,占比高达75.42%。
罚款只是措施,不是目的,有关部门更多地还是希望互联网企业能做到自我约束。而时至2021年末,我们也见到互联网厂商主动减少垄断行为。
比如,2021年12月23日,腾讯宣布了“派息计划”,会将持有的约4.6亿股京东股票作为中期股息派发给腾讯股东,腾讯持有的京东股份将从17%下跌到2.3%,不再是京东的第一大股东,与此同时,腾讯总裁刘炽平也将卸任京东董事。
无独有偶,滴滴发布上市后首份财报的同时还表示,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兼CEO张勇辞任滴滴董事会董事。
考虑到京东电商之于腾讯的支付、滴滴之于阿里的出行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2021年末,腾讯和阿里先后与投资公司“分道扬镳”,显然不是偶然。
事实上,“反垄断”只是政策监管潮最显眼的举措,在此之外,我们可以看到有关部门对互联网行业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比如,2021年7月,滴滴悄然赴美上市,直接触发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也正因此,截止目前,滴滴的App在应用商店依然处于销声匿迹的状态。
11月正式施行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该法律明确要求互联网平台不得有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大数据杀熟等行为。紧接着,到了12月,豆瓣、唱吧、爱回收等106款App就违规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等行为而下架。
想必在相关法案的接连出台下,2021年的互联网强监管,只不过是个开始。
02
股票下跌
有关部门屡屡制裁违法的互联网公司,带来的最明显的影响,就是在资本市场上,相关企业的股价应声下跌。
比如2021年12月14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腾讯、阿里、百度依法作出处罚后,这些公司的股票都开始飘绿,截止当日港股收盘,阿里巴巴下跌2.63%,腾讯下跌2.89%,美团下跌3.81%。
不过这并不能解释为何整个2021年,互联网行业在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在逐渐减弱。
36kr统计的数据显示,截止2021年12月末,代表中概股指数表现的中概ETF已经从2021年初的85.6美金,跌至40美金,直接腰斩。事实上,从单个巨头的股票走势,我们更能看到这种趋势——2021年以来,阿里巴巴股价下跌了46%,拼多多股价下跌了64%,滴滴股价下跌了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