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2021年互联网医疗进入规范化发展新阶段,流量背后回归医疗服务本身——
本报记者 张敏 李豪悦
疫情背景下,互联网医疗成为缓解患者就医难的重要渠道。截至2021年6月份,全国互联网医院已超1600家,雨后春笋般成立的互联网医院正加速推动医疗资源触网。而在需求带动下,行业融资提速,多家“互联网+医疗”企业登陆资本市场。
与此同时,行业发展也面临着“建而不用”的窘境。在《证券日报》记者的采访中,多家头部互联网医疗企业形成的共识是,当下的互联网医疗距离模式成熟、大规模市场化应用仍存在距离。不过,随着5G、AI等技术的发展以及与医疗场景的加速融合,互联网医疗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互联网医疗必然从流量回归医疗服务本身,向高阶版本进发。这也意味着,互联网医疗一定是个“慢赛道”,而“慢赛道”终究是跑不出“快手”的。
部分互联网医院建而不用
随着政策持续升温,互联网医疗企业受到资本青睐,行业融资步伐加快。
具体来看,1月15日,医疗数据企业医渡科技上市,首日涨幅达145%;11月5日,医学影像AI企业鹰瞳科技登陆港交所。此外,年内还有微医、叮当健康、智云健康、思派健康、圆心科技、科亚医疗、推想医疗、数坤科技等互联网医疗相关企业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不过,从二级市场表现来看,年内包括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平安好医生、医渡科技等在内的多只个股股价出现回落,鹰瞳科技上市首日即破发。
对此,东方高圣常务副总经理瞿镕向记者表示,互联网医疗企业的股价回落更多是因为前期涨幅过高以及二级市场整体回落,行业处于高速发展的早期起步阶段,二级市场股价的起伏波动并不意味着互联网医疗的发展预期有所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