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入新阶段,数字经济发展迎来新格局。这一年,互联网用户纪录不断被打破,规则不断被重塑。截至2021年6月份,中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较2020年12月份增长2175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1.6%。其中,农村网民规模为2.97亿,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升且实现与城市“同网同速”。而10亿多用户接入互联网,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内生动力。2021年也是结构性转折的一年,变革无处不在。在开年的“春节红包大战”中,互联网巨头们还高喊着跑步进入“互联网下半场”,准备轰轰烈烈“大干一场”。但节后,随着监管脉络逐渐清晰,互联网行业进入转型阵痛期,企业经历业绩与估值的双重洗牌。泡沫正在戳破:一级市场由投资变成“认购”;互联网公司IPO破发屡见不鲜;二级市场上互联网板块一路回调,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指数近一年收益率为-41.84%,多数企业估值处于历史低位,盈利能力成为企业价值重构的关键因素。2021年,互联网产业正在被重新定义,电商、直播、社交、视频、搜索等产业的界定不再泾渭分明,传统平台型企业放慢了扩张步伐,一些“老故事”披上元宇宙的新马甲,成为新的竞逐对象。“拥抱监管”是2021年贯穿互联网行业始终的关键词。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这也成为今年全年政策规范的核心导向。监管政策落在方方面面,具体来看主要围绕三条主线:反垄断、互联互通及个人信息安全。反垄断层面政策先行、处罚明确。2月7日,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制定发布《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4月10日,阿里巴巴因实施“二选一”垄断行为,收到一张182.28亿元的“天价罚单”,这是中国反垄断史上的最大罚单。但这只是个开始,6个月后,美团因“二选一”被罚34.42亿元,并被要求退还独家合作保证金12.89亿元。在阿里巴巴被处罚后的第三天,34家互联网公司被要求在一个月内进行全面自检自查,逐项彻底整改。7月7日,市场监管总局对互联网领域的22起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件立案调查,涉及阿里、腾讯、苏宁易购等公司。7月10日,市场监管总局宣布,禁止腾讯申报的斗鱼与虎牙合并案。7月24日,市场监管总局责令腾讯解除网络音乐独家版权。在上述案例中,叫停虎牙与斗鱼合并案对规范企业经营意义深远,腾讯作为合并主导方,收到了互联网企业中首张“经营者集中”的行政禁令,这是近十年来,国内互联网领域第一起被监管机构强制叫停的投资并购案。11月18日,国家反垄断局正式挂牌,进一步充实了反垄断监管力量,增强了监管权威性。“拆墙”行动也颇见成效。过去十余年间,受股东利益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中国互联网平台“阵营化”明显,各大阵营之间互相屏蔽链接,都想把内容和服务圈在自家的“围墙”中,极大的遏制了行业的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