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库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中心>档案库
全部 1602 公司新闻 0 最新签约 10 行业动态 442 档案库 1135

七年,他们想为互联网医疗趟一条严肃的路

时间:2021-06-28   访问量:1218

七年,以互联网的模式,足以让很多行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滴滴之于出行,美团之于外卖。

 

但互联网医疗例外。

 

本质上,互联网特有的连接能力,可以调节供需之间的矛盾——中国有足够多会开车的人可以成为平台司机,有更多会骑车的人可以成为外卖小哥,但面对14亿人的健康需求,医疗供给侧的核心,只有300多万执业医师。

 

更别提医疗复杂而专业的各种配套能力。即便能挂上一个三甲医院的专家号,抽血可能依然要等半天,而一个核磁共振甚至要等一个月。

 

当互联网试图去改造这样一个行业,很多人,尝试过很多条路。

 

七年前,在华西口腔医学院完成本硕博连读,接着又去哈佛大学做了一年研究学者的高材生王仕锐,在自己的第一份商业计划书上写下:以医生为切入点,做医疗互联网的枢纽。

 

医联,就此诞生。

 

 

什么是真正的互联网医院

 

就在几天前,美国最大的医生在线社交平台Doximity(股票代码DOCS)在纽交所上市,首日以53美元收盘,较发行价上涨103.85%,将市值推升到94.45亿美元。

 

而医生社交平台,正是王仕锐2014年创立医联时首先选择的模式。事实证明,赶在移动互联网刚培养起用户新的社交习惯的潮头,一个专为医生打造的专业型社交平台迅速获得了目标群体的青睐。

 

到2016年,医联已经吸引超过40万名医生在平台上实名认证,以及从A轮到C轮的三轮融资,其中不乏红杉中国、腾讯、云锋、中电健康基金等明星资方的领投跟投。

 

选择医生作为互联网医疗的切入点,源于王仕锐对“医改重在供给侧”的判断。在他看来,医联要做的,就是利用技术为医生赋能,从而提高医疗供给侧的效率。

 

实际上,在医生和患者之间,多数互联网医疗平台选择倾向后者。一时之间,同每一个垂直电商、O2O、共享经济等风光过的互联网风口一样,通过补贴等方式攫取C端流量成了最为主流的打法。毕竟,有了流量,才意味着奠定培养用户习惯的基础。

 

然而,流量的风光,并没有帮助互联网医疗打破医院的高墙,甚至有人嘲讽地把互联网医疗称为“卖票人”—— 一个卖电影票的人,也好意思说自己是电影行业从业者?

 

这绝不是王仕锐想要的。

 

如同他在自己的创业计划书中所透露的,如果比较互联网和医疗二者的关系,医科出身的王仕锐把医疗放在了更靠前的位置上。2017年,当医联和其他16家同行从银川拿到第一批发给企业的互联网医院牌照时,王仕锐已经在心里构思,什么才是真正的互联网医院?

 

这个问题也被他摆到医联的各级管理者面前。据内部人士透露,王仕锐曾经在会上描述过自己的答案:当一家医院、一个科室收治一个病人的时候,要通过检测记录病人的各项指标,根据指征、临床指南进行用药、手术等治疗,最终还要依据病人的指标变化,确认病人可以出院或者被治愈。

 

这正是王仕锐赋予医联的初心,做真正的互联网医院,为患者的最终结果负责。在医联成立7周年的大会上,王仕锐告诉全体员工,医联“初心和底层逻辑始终没有改变,变的只是方法和路径”。

 

严肃医疗,从解决严肃的问题开始

 

王仕锐把医联的这条路称为严肃医疗。事实上,从2018年决定踏入互联网慢病管理开始,就注定了医联必须与学术、专业这样的严肃特质相伴。

 

第一个吃螃蟹的项目是感染科。通过自主研发的丙肝患者管理体系,医联在2018年10月迎来了首位完全治愈“出院”的丙肝患者。这让医联上下受到了莫大的鼓舞。王仕锐甚至在几年后还给管理层出了道数学题:我们治愈了那么多丙肝患者,帮助那么多乙肝患者延长了生命,如果把这些时间平摊到14亿中国人身上,相当于让中国人的寿命延长了多久?

 

兴奋之余,更让王仕锐笃定的,是要在专业、规范的学科建设基础上,用数字疗法实现为患者最终结果负责的目标。

 

但这条路并不好走。人们常说“隔行如隔山”,而在医疗领域,科室与科室之间,乃至不同病种之间,都可能如“隔山”一般——糖尿病的临床路径做得再好,也无法照搬到慢性肾病患者身上。这让互联网模式最擅长的“方法论复用”大打折扣。

上一篇:SpaceX星链互联网项目迎来里程碑:活跃用户已近7万人

下一篇:互联网巨头竞逐医疗大数据领域 中康科技能突围吗?

未查询到任何数据!
-->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咨询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