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实施两年,推动解决实际问题十万余个
时间:2021-04-26 访问量:1198
新华社北京4月25日消息,问政于民方知得失,问计于民方知虚实。国务院实施“互联网+督查”工作两年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察民意、解民忧,有效排查解决政策落地的堵点难点痛点,打通了政策制定的“最先一公里”到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创新、共享、赋能,上亿次的平台访问量、千万量级的留言、根据受理范围推动解决实际问题10万余个……在海量级的群众呼声中,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已成长为国内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社会参与度最高的政府监督平台。
“一张网”“一盘棋”,建立常态化督查新格局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改进督查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出的部署安排,2019年4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在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客户端开设“互联网+督查”平台,并同步开通微信小程序。
两年来,“互联网+督查”平台充分应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拓宽督查线索来源。2020年10月,增设国务院客户端支付宝、百度小程序平台入口;2021年4月,平台留言入口升级拓展为人民群众、市场主体、基层政府3个留言通道。
所有通道入口24小时开放,不设任何门槛,社情民意直达中央政府。“互联网+督查”平台的开通,为解决五级政府治理体系容易产生的信息层层过滤失真及治理盲区问题提供了有力工具。
——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形成响应迅速、精准制导的督查模式。
“没想到上午在平台留言,晚上国务院就来人解决问题了。”
“互联网+督查”平台开通当日,国办督查室获得群众的第1条留言线索,即派人赴中部地区某市实地暗访“两定”机构拖欠定点零售药店医保费用问题,反映人直言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分门别类、灵活机动,问题线索重要性不同,回应方式也有所区分。
西部某县拖欠教师工资补贴4.8亿元,有的地方违约占用民营企业土地长达10余年,有的地方制定清欠工作方案不周密、不务实……对于重要的典型问题线索,督查组直奔一线、明察暗访,一竿子插到底实地督查。
对于一般重要的问题线索,采取网上转办的方式,督促地方和部门在规定时限内核查办理并通过平台报送核查结果;对于具备远程核查条件的问题线索,通过网络检索、在线访谈、线上取证、远程调阅、视频连线等方式开展远程督查。
目标精准、讲究实效、穿透性强的新型督查模式,减少了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大大提升了政府监督效能。两年来,国办督查室直接派员实地核查问题线索120余次,发现和推动解决问题的平均时间缩短至3天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