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夏旭田 实习记者 缴翼飞 北京报道 9月4日下午,在以“社区电商如何发挥在农产品上行中的重要作用”为主题的研讨会上,21世纪经济报道从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副主任赵霞处获悉,疫情加速居民线上消费,推动社区电商迎来新的迅速增长,2020年中国社区电商市场规模达720亿元,同比增加112%。
她表示,社区电商已成为城市保供稳价的基础设施之一,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产品上行优化供给中周转环节多、损耗率大、价格层层加码等问题,未来将推动快消品及生鲜农产品的持续增长。
不过会上多位专家强调,目前社区电商处于行业洗牌期,竞争激烈,在农产品销售上仍然存在供应链整合难度大、供应端品控参差不齐、售后服务不健全等问题,未来需要进一步缩短流通环节,加速渠道下沉,以智能化、数字化、品牌化保障产品的供应效率和品质,实现供销模式的创新升级。
图:“社区电商如何发挥在农产品上行中的重要作用”研讨会 21世纪经济报道 缴翼飞拍摄
上述研讨会上,赵霞指出,随着居民消费升级不断加速,消费需求正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有营养”转变,尤其是对生鲜农产品提出了新要求。
在此背景下,当前农产品上行渠道亟需重塑,由于农产品有易腐、非标准化、流通环节链条长的特点,在上行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小农户难以有效对接大市场,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产品的口感、品质、大小、形状不一。
二是传统的流通链条长,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城镇居民餐桌,要经历“农民——农产品经纪人——大型批发商——商超供应商——大型超市、便利店——消费者等”等多个层级,导致周转环节多、产品保鲜度低、损耗率大、价格层层加码。
“传统农产品产业链条往往要经过三至五个环节层层加码,产后损失率高达25%甚至30%左右,也导致价格的不断提升。可真正到消费者手里的产品,手感和新鲜度是大幅度下降的。”赵霞说。
她表示,传统电商只能解决农产品跨省资源的配置问题,维持供需平衡,但是仍然不能克服供应链过长,以及终端消费品质下降的难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在研讨会上指出,农产品上行的关键在于效率改进,传统电商的冷链物流设施、标准化品质把控存在局限,必然需要在供应链物流体系上重构传统电商的商业模式。
“农产品消费最大的问题是怎么样把生产环节、流通环节与消费环节对接起来,很多好的农产品到不了消费者手中,消费者需要优质适需、方便快捷的服务,目前还没有完全实现。”
叶兴庆指出,近年来新兴的社区电商与传统电商相比,在供应链流通环节的效率上有了较大改进:一是通过降低流通成本,使得农民、物流、城市社区等利益相关方可以共享红利蛋糕。二是流通反作用于生产,利用消费端精准预测反馈生产端,进而推动整个生产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的转型升级。三是流通环节的进一步打通能够让边远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得到实际发展。
赵霞的调研报告中显示,社区电商在2018年之后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2020年社区电商融资金额超百亿元,同比增长356.3%,2021年1-5月,社区电商融资262亿元。
“如果没有疫情,也许社区电商发展得没有这么快。”赵霞介绍,2020年疫情期间,社区电商市场发展迅猛,市场规模达720亿元,同比增加112%,在一定程度上,社区电商已经成为了城市保供给、稳物价的基础设施之一。
在赵霞看来,社区电商为居民消费开辟了新渠道,尤其是生鲜农产品的重要供应渠道,有效提升了农产品供给效率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