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库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中心>档案库
全部 1602 公司新闻 0 最新签约 10 行业动态 442 档案库 1135

首部个人信息保护法通过 平台游戏规则要变了?

时间:2021-08-21   访问量:1259

扫码解锁共享单车、淘宝免密支付等越来越多的消费方式成为现代生活新常态,随着信息技术与生产生活深入融合,在这类为我们提供便利的智能化消费场景中,个人信息被广泛收集和使用。与此同时,违法获取、过度收集和使用、非法买卖个人信息等隐患也日益突出。

8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自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作为首部保护个人信息的专门性法律,改法涉及8章74个条文,其中对应用程序(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大数据杀熟"等问题作出了针对性规范,对大型网络平台的特别要求不断趋严。

过度收用个人信息 屡惩不止

据今年2月3日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网民规模已达9.89亿,互联网网站有443万个,手机应用程序达302万款。庞大的网民规模,意味着平台集聚了海量用户个人信息。

据央视消息,今年以来,我国网信办对网络直播、求职招聘、新闻资讯等十多种类型的手机应用程序进行了检测,目前351款因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被通报,25款因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被下架。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调查发现,近9成人认为"大数据杀熟"现象普遍存在,56.92%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主要包括网购平台、在线旅游、网约车、外卖、影视类APP或网站等消费场景。

"我最近在玩一款叫‘光遇’的游戏,并且经常和朋友们在微信上或者面对面谈论其中有意思的地方。我昨天打开淘宝,发现首页向我推送了这款游戏带玩的虚拟产品。我之前没有在淘宝上搜索或浏览过这类商品,根本不知道它是怎么被推荐的,这难道会是巧合吗?"张明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经营者利用大数据技术釆集用户信息、建立用户"画像",并以谋取利益为目的,根据用户"画像"提供特定的、非可选性的商品或服务,这种基于算法自动推荐的平台"大数据杀熟"行为引发了消费者对企业过度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担忧。

近年来,大数据"杀熟"问题备受关注。但每次涉事企业都否认利用大数据技术"杀熟",最后结果也都往往不了了之。此次通过的我国首部个人信息保护法,是互联网用户的利好,也给"大数据杀熟"上了一把大锁。

上一篇:工信部:上半年规模以上互联网企业业务收入同比增25.6%

下一篇:中国互联网要干一件大事!挺进实体产业的时刻到了

未查询到任何数据!
-->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咨询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